近日,我校收到五封來自共青團大余縣委、大余縣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感謝信,對我校團委組織4名大學生參與該縣寒假志愿服務表示感謝。
藍歆,工商管理學院20級市場營銷2班學生,學校第二十期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學員;陳榮薇,會計學院19級會計9班學生;曠薇,數字經濟學院20級會計29班學生,學校第二十期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學員;曾瓊,外國語學院20級商務英語2班學生。4名同學積極響應團委組織的“寒假文明實踐”項目號召,寒假返鄉后主動到社區(村)報到,協助報到單位開展了疫情防控、環境整治、防詐騙宣傳、交通安全宣傳志愿服務,受到服務地和服務對象的廣泛好評。
近年來,團委不斷加強志愿服務內涵建設,整合校內外共青團資源,致力于提升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建項目:健全實踐育人體系
以學習和志愿服務為主線,團委融合思想教育、能力培養和專業素養形成于一體,廣泛開展社會實踐、社會調研、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公益活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性教學,不斷健全實踐育人體系。
在“大學生骨干培訓班”項目中,學員被要求按臨時班教學計劃集中在寒暑假返鄉期間到社區(村)報到開展志愿服務,2020年、2021年共計569名學員在家鄉參與疫情防控、政務實習、垃圾分類、城市創建等實踐,團委先后收到感謝信83封;在“大學生骨干揚帆計劃暑期實習”項目中,2020年暑假,17名學生干部在暑期集中進入九江團市委、稅務局、婦聯、財政局等單位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政務崗位實踐體驗;在“三下鄉”社會實踐項目中,團委積極組織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投身文明城市創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汲取智慧、施展才華、增長才干。在“西部志愿服務計劃”項目中,共7名優秀畢業生經個人報名、校西部計劃項目辦組織遴選、體檢等層層選拔,在新疆、西藏等地開展支教扶貧服務;在“留守兒童關愛”項目中,志愿者們為留守兒童提供親情陪伴、紅色教育、安全教育、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興趣培養等教育關愛服務,用愛心呵護孩子們的成長,用真情溫暖孩子們的心靈,用知識點亮孩子們的人生。
創品牌:傳遞青春正能量
經過多年的摸索,社會實踐逐漸形成了項目化、基地化、品牌化、規范化運作模式,通過不斷加強的志愿服務內涵建設,打造出了一批志愿服務品牌。
“暖冬行”志愿服務是團委長期開展的一項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從2012年起,每逢春運和重大節假日,在九江市火車候車大廳及周邊區域,都能看到一群“紅馬甲”向旅客提供引導咨詢、車票改簽、特殊困難旅客幫扶等服務。9年來,有1300多名志愿者投入行動,服務時間累計超過2萬小時,他們的奉獻精神和為緩解春運壓力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各界的廣泛好評,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親切慰問。
“愛心財院”活動是團委長期開展的形式多樣、扎實有效的系列幫扶活、通過愛心雨傘、愛心捐贈、愛心基金等子項目的長期運行,塑造財院“愛心文化”,五年來,愛心基金共幫扶困難大師生近200名。在“微心愿·悅讀”活動中,志愿者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為武寧縣魯溪鎮的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提供閱讀指導、作業輔導、親情交流等志愿服務。在“微心愿點亮財院”活動中,志愿者們收集困難學生的微小心愿,并力所能及地給予捐贈和幫助。
育文化: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多年來,團委以引導大學生樹立關心社會、服務他人、樂于奉獻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為宗旨,將開展大學生無償獻血工作作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強化思想引領以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共組織大學生參與無償獻血9000余人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在江西省衛計委、江西省紅十字會、省軍區后勤部對江西省各高校無償獻血工作進行評比表彰中,我校3次獲“全省無償獻血促進獎”。
強陣地:深化實踐育人效果
團委整合學校與社會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規范實踐管理,發揮團學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重視志愿者隊伍建設,使廣大學生在參與服務實踐的過程中,提高了綜合素質,培養了家國情懷,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促進了他們的成長成才。
近年來,團委著力加強社會實踐陣地建設,先后與九江市城市展示館、廬山西海、湖濱社區、武寧縣魯溪鎮、九江市圖書館、九江市火車站、廬山市華林鎮等單位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11個,為青年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五年來,學校志愿活動參與人數達5萬人次,收到各類表揚信、感謝信112封,錦旗、牌匾7個,省市多家媒體報道志愿服務事跡30余篇,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
與此同時,團委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社會實踐團隊選拔、過程監督、考核評優等管理規范,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擴大實踐影響力。每年組織近10支校級重點團隊、上百名大學生奔赴全省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多次榮獲省、市級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獎,五年來,共榮獲省、市級優秀團隊26支,先進個人500余人。
團委自2019年開始著手深化第二課堂建設,今后將立足各類育人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進通識教育,強化實踐教學,構建兩大課堂互動互補互融的實踐育人體系,拓展全方位育人路徑。
(文/圖 王磊)編審:劉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