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竹編活動在九江市城門鄉賢館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江西財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非遺筑夢社會實踐隊發起,并由胡老師親自帶領,旨在通過科技與文化的結合,為傳統竹編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增進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與傳承。
活動現場,胡老師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實戰經驗,通過實際演示與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方式,為參與的小朋友們呈現了一場關于竹編歷史的生動課程。竹編,作為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瑰寶之一,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巧的技藝,深深吸引了在場每一位小朋友的目光。胡老師不僅展示了精美的竹編制品,還詳細講解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與制作技巧,讓孩子們在欣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動手實踐環節,每位小朋友都獲得了一份精心準備的手工竹編材料包。在胡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志愿者們的耐心幫助下,小朋友們紛紛動手嘗試,從生疏到熟練,逐漸編織出自己的作品。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不僅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還增強了自信心和創造力。最終,一件件充滿童趣與創意的竹扇、竹編小動物等作品在他們手中誕生,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巧妙地融入了科技元素,使得傳統竹編藝術的制作過程更加高效精準。通過數字化工具和網絡平臺的運用,竹編藝術的傳播與傳承不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更多人得以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和學習這一古老技藝。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拓寬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路徑,也為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科技賦能非遺竹編”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傳統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也為青少年提供了一次難得的近距離學習與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江西財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非遺筑夢社會實踐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傳承與創新的深刻內涵,他們將繼續發揮專業所長,匯聚創新力量,精準對接鄉村發展需求,不斷探索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模式、新路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文/楊凱 圖/任纖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