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7月8日至12日,“益路黔行 語潤苗音”實踐隊成員們深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舟溪鎮,以“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主題,通過藝術融合與創新的方式,展現了各民族間團結互助、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童聲朗朗,語傳同心:方言與普通話的溫情碰撞
在舟溪小學,實踐隊與苗族孩子們開展了“一句話教你說方言”互動活動。苗族孩子們化身小老師,熱情地教隊員們苗語問候與祝福,自豪地介紹苗族的傳統節日和特色活動;隊員們則用普通話為孩子們講述山外的世界。這種雙向的語言交流,成為一堂生動的“民族融合課”。
童聲繞梁,苗韻悠揚:苗歌與童謠的歡樂交響
在兒童之家里,苗家阿姐帶領實踐隊員和孩子們學唱苗歌《小小的梯田小小的魚》。從簡單的苗歌片段開始,大家跟著節奏,用雖不熟練卻充滿熱情的歌聲應和著。銀飾隨著歌聲輕輕搖曳,童聲與成人的嗓音交織在一起,在學唱的過程中,大家不僅領略了苗歌的獨特韻味,更在歌聲中拉近了心靈的距離。
蘆笙和鳴,舞映真情:苗寨里的文化交融之美
走進苗寨,悠揚的蘆笙旋律縈繞耳畔。身著盛裝的苗族姑娘熱情邀請隊員們共跳蘆笙舞。她們踏著節拍耐心示范每一個舞步,隊員們踩著鼓點模仿動作,銀飾在陽光下閃爍,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跳累了,阿媽們便坐在石階上,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講述攔門酒的故事:“這酒里泡著的,是我們待客的誠心嘞。”
贛黔攜手,筆繪山河:畫卷中的民族團結長卷
操場上,隊員們和孩子們圍坐成圈,一邊交流著兩地特色,一邊用畫筆描繪心中的美好圖景:江西的瓦罐湯與貴州的酸湯魚相映成趣,南昌滕王閣與荔波小七孔遙相呼應,兩地獨特的歷史故事與民族服飾躍然紙上。孩子們專注地勾勒著每一筆線條,眼中閃爍著對家鄉文化的自豪;隊員們細心地填充每一處色彩,傳遞著民族團結的真摯情誼。這幅逐漸成型的斑斕畫卷,不僅記錄了兩地文化的交融,更成為促進民族交流的生動載體。
火塘飄香,味暖人心:酸湯里的民族情誼傳遞
夕陽染紅舟溪村的吊腳樓時,苗族阿媽們總會熱情地招呼:“去我家吃飯!”火塘上的酸湯魚火鍋咕嘟作響,紅亮的湯底飄著木姜子油的香氣。阿媽們一邊教隊員辨認湯底里的番茄與辣椒,一邊分享“酸湯要發酵七七四十九天”的訣竅。筷子在碗碟間傳遞,不僅傳遞著美食的滋味,更傳遞著濃濃的民族情誼。
從苗族孩子傳授的苗語詞匯,到苗族姑娘示范的蘆笙舞蹈;從共同繪就的贛黔畫卷,到圍爐共享的特色美食;從簡單的一句“有需要盡管說”,到每一個真誠交流的瞬間,無不彰顯著民族團結的真諦。當五十六個民族如石榴籽般緊密相依,每一次心與心的對話,都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書寫最溫暖的篇章。這種跨越地域、超越語言的情感共鳴,正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生動的寫照。
(文/徐穎、張文軒 圖/徐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