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益路黔行,語潤苗音”實踐隊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舟溪鎮,實地拜訪了三位在舟溪這片熱土上奮力耕耘的黨員,在黔東南斑駁的光影中感悟傳承的力量,聆聽歲月里的信仰回響。
“只要黨需要,我就還有無窮的力氣”
初見吳德平老人時,他步伐穩健邁下數十級臺階來迎我們,脊背雖然有些佝僂,眼神卻亮得像星。年近90的他笑著說:“每天鍛煉一小時,比年輕時跑田埂還帶勁!”這是位曾經手握奧運火炬、帶領村民造屋修路的老支書。
“從我到兒子,再到孫子,三代人都當村支書。”從父親開荒種地,讓坐落在山里的泥濘木屋變為水泥路磚瓦房;兒子修水渠、建學校、通電網;到現在孫子推廣蘆笙節搞起鄉村旅游,讓沉寂的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一家三代接力,把根扎在黔東南的泥土里。
2008年,以鄉村建設模范的身份,吳德平老人受選為奧運火炬手。“舉著火炬跑的那200米,是我一生最激動的時刻”那天村民們擠在路邊歡呼,有人高喊著“德平書記,好樣的”,每每憶到此處,吳德平老人雙眼總涌上濕意。
這份滾燙的熱情,從未因歲月冷卻。退休后,吳建平老人也沒閑著,他主動攬下了村里主干道的清掃活,一掃至今。“這點活算啥呢?只要黨需要,我就有無窮力氣,能干到一百歲!”老人擺擺手,笑容爽朗中氣十足,滾燙的初心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當年修鐵路,在懸崖上鑿洞,在暴雨里干活,沒人喊過苦”
78歲的吳德杰老人摩挲著褪色的鐵道兵徽章,眼里閃著光。1968年,剛剛成年的他穿上軍裝,成為鐵道兵的一員,在西南邊陲一干就是10年。
“最長的一次,我們在隧道里住了40天,水是渾的,糧是摻著沙的,想著早一天通路,老鄉們就能早一天坐上火車走出大山,渾身就有勁兒了!”如今,老人守著自家的幾畝田,卻總愛給孩子們講鐵路如何“穿”過深山“攀”上懸崖的故事。他說:“我沒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看著現在高鐵飛快,就覺得當年的汗沒白流。我兒子們也參軍入伍了,有力氣的時候就是要為祖國做多貢獻!”
說話間,云霧漸開,一縷陽光照在屋檐三塊“光榮之家”的牌匾上熠熠生輝。
“因為走出過大山,才更懂大山的渴望”
康紅是舟溪小學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兼任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在深圳求學后的她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歸故里,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我是一定要回來的,不單單是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更是因為走出過大山,才更懂大山的渴望!我的家鄉需要我!”
“這里的孩子們淳樸可愛,學好普通話是他們走出去、走向未來的翅膀。”談及班里的小朋友們,康校長的眼中溢滿慈愛。她提到,近些年學校推普的決心和力度很大,現在學校里的孩子們普通話水平相較十年前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盡管個別仍有“苗味”的發音,老師們會利用課堂時間潛移默化糾正。
黔東南的明天,閃爍在鮐背老人清掃的背影中,閃爍在鐵軌鋪就的通途,閃爍在年輕鄉村校長的眼里,更閃爍在每一個為這片土地奮斗的身影中。這些平凡的堅守,匯聚成了最動人的家國故事,紅色的精神養料澆灌著每一位實踐隊隊員的心。
(文/張瑩、徐穎 圖/“益路黔行,語潤苗音”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