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普通話普及與非遺文化傳承深度融合,7月10日至14日,“益路黔行 語潤苗音”實踐隊走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舟溪鎮曼洞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深入苗寨,學習苗繡技藝,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遺傳承,讓普通話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
銀發匠心:一針一線守根脈
78歲的老阿媽坐在吊腳樓前,指尖銀針翻飛,繡布上的紋樣仿佛在講述苗族千年的故事。在苗繡傳習所里,她向隊員們展示了“打籽繡”的精妙針法,一邊繡,一邊輕聲介紹道,“蝴蝶媽媽是我們的始祖,萬字紋寓意平安順遂……”每一個圖案都承載著祖輩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智慧。老阿媽手把手教隊員們穿針引線,叮囑道:“線頭要抿濕,針腳要像梯田一樣均勻。”在她嫻熟的指尖下,苗繡不僅是技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傳承。
青年創新:巧手織就新篇章
38歲的王學鈴是新一代苗繡傳承人,曾獲刺繡優秀獎。她的課堂充滿活力,平繡、繞繡、鑲金繡在她手中煥發新意。“傳統也可以很時尚!”她笑著拿起一個繡著簡化銀飾紋樣的帆布包,“這樣的設計,年輕人更喜歡。”隊員們起初笨手笨腳,針線常纏作一團,但在她的耐心指導下,漸漸繡出了像模像樣的圖案。王學鈴的針法既保留了傳統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審美,讓苗繡在創新中生生不息。
童心傳承:小小繡娘播希望
“姐姐,‘盤針繡’的‘盤’字怎么讀呀?”苗家小姑娘佳怡舉著未完工的蝴蝶繡片,眨著大眼睛問道。實踐隊員拿出拼音卡片,一字一句地教她。在苗繡小課堂上,孩子們不僅學刺繡,還學普通話。他們用稚嫩的聲音講述苗繡故事,有的甚至成了家里的“文化小使者”,把學到的知識講給遠方的父母聽。“我要學好苗繡,也要學好普通話,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文化!”佳怡的話語里滿是自豪。
老阿媽守護著苗繡的根脈,王學鈴探索著創新的可能,孩子們則用純真的心靈接過傳承的火種。一根絲線,串起三代人的堅守與希望;一針一線,織就文化傳承的錦繡未來。在黔東南人的心里,苗繡不是靜默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指尖的溫度,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文/徐穎、郭雅如 圖/“益路黔行,語潤苗音”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