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如詩如畫的青山綠水間,一場以“多元推普助力振興,共繪民族同心圓”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7月8日至16日,“益路黔行,語潤苗音”實踐隊在闊別一年之后,再度踏足凱里市舟溪鎮,創新采用“語言培訓+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的多元模式,為當地的學子與村民搭建起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橋梁,讓普通話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明紐帶,在苗鄉侗寨熠熠生輝。
數字賦能:智慧課堂助教學
在舟溪小學的課堂上,實踐隊員以數字技術為墨,繪就教學新景。他們借助“數字科技館”平臺,帶領孩子們云端暢游中國科技館,使遙不可及的科技成果觸手可及;運用“暢言普通話”APP打造發音練習的趣味天地,讓普通話學習充滿樂趣;通過“云端課堂+智能評測”模式,將VR虛擬場景與AI語音糾錯技術融入教學,引導孩子們在“哪吒配音”游戲中矯正平翹舌音,在“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里聆聽經典作品。此外,隊員們還與當地教師共研教學,演示“普通話小鎮”APP的趣味模塊,分享“數字人”錄制技術,推動課堂教學從傳統的“黑板講授”向現代化的“數字互動”轉型。
紅色基因:普通話里傳薪火
依托江西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實踐隊緊扣“典耀中華”主題,精心策劃了“尋紅風、講紅情、聽紅音、探紅韻、建紅志”五位一體的系列活動。活動以長征故事宣講為開篇,引領孩子們穿越歷史長河,感受革命歲月;組織共誦紅色詩歌、開展線上云游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活動,借助科技力量讓革命精神可觸可感;以“重走長征路”“珠行萬里”“折軍帽”等互動游戲寓教于樂,深化孩子們的體驗。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讓普通話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橋梁,使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在孩子心中熠熠閃光。
蘆笙和鳴:雙語共舞同心圓
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實踐隊深知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性,創新實施了“少數民族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雙語推廣策略。在“一句話教你說方言”課堂上,苗族學生化身小老師教實踐隊員說苗語、唱苗歌;蘆笙廣場上,苗寨鄉親們熱情地手把手傳授苗族傳統舞步,帶著隊員們一起“跳蘆笙”;“共繪畫卷”活動中,實踐隊員與舟溪小學的孩子們并肩執筆,將江西的紅色地標、苗族特色建筑、兩地美食風光等元素融入畫卷。民族融合猶如一根絲線,將語言交流、文化互鑒和歷史傳承有機串聯,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民族團結的絢麗之花。
非遺傳承:巧手妙語解文化
在苗族織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潘英奶奶家中,實踐隊員們認真記錄著織錦紋樣背后的文化密碼,并以“非遺微課堂”為載體,錄制普通話講解視頻,將苗族織錦十二道工序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織錦技藝通過數字媒介走向大眾視野。同時,實踐隊將江西瑞昌非遺剪紙與苗侗文化創新融合。課堂上,隊員們變身“非遺講師”,用普通話講解剪紙作品中的吉祥寓意,手把手演示漢字的字形剪裁技巧。這種“非遺技藝+語言教學”的創新模式,既讓普通話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文化動能。
技能實操:語言賦能產業興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苗寨的生態稻米……”在曼洞村的稻田邊,實踐隊員通過抖音直播推廣苗寨生態稻米等農特產品,以標準普通話講解配合實景展示,有效帶動線上訂單增長。在文旅推廣方面,團隊精心制作展示苗繡針法、蠟染紋樣的短視頻,并設計包含作品特色與匠人聯系方式的“銷售名片”,實現文化產品的多渠道傳播。為提升匠人電商運營能力,團隊還設計了融合非遺文化特色的直播話術,從語言表達、互動技巧等維度進行培訓,助力匠人在直播中生動展示苗繡、蠟染的魅力,建立深度客戶鏈接。
需求導向:精準推普提質效
在普通話推廣中,實踐隊針對學前兒童、少數民族村民、留守婦女等不同群體需求,實施了差異化的推普策略。針對學前兒童,實踐隊設計“童謠唱誦+漢字積木”游戲,讓孩子們在兒歌中學習聲母韻母;面對少數民族村民,搭建了“紅歌對唱”舞臺,幫助他們在歌曲旋律中感受普通話節奏;為留守婦女打造“五場景溝通樣本”,模擬家校溝通、電商直播等真實場景進行對話訓練。此外,實踐隊還特別繪制了《苗寨生活雙語通》手冊,以插畫形式呈現“去醫院怎么說”“網購退貨怎么溝通”等實用情境,幫助村民掌握表達技巧。這種“需求導向+場景化教學”的模式,使推普效率提升40%以上。
益路黔行,不僅是一場普通話的推廣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的交融。實踐隊以普通話為紐帶,將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相連,在黔東南苗鄉探索出一條“語言+文化+產業”的特色振興之路。他們借助多元化策略賦能鄉村振興,在提高推普質量的同時,積極探索鄉村產業新業態,推動語言文化與鄉村、民族特色相融合。此外,通過推普,苗族傳統的織錦、刺繡、蘆笙等非物質文化形態得以跨越時空限制,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在這場跨越山海的對話中,普通話成為打開山門、連接世界的金鑰匙,讓苗鄉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異彩,繪就出一幅語言相通、文化相融、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文/徐穎 宋子雄 圖/“益路黔行 語潤苗音”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