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19時,會計第二學院在教學樓609教室舉辦《萬經之源——易經》講座。本次講座由學校基礎部中文教研室主任沈克旻老師主講。會計第二學院部分教職工及團總支、學生會干部聆聽了此次講座。
沈老師從“何為《易經》”開始本次講座。對《易經》即《周易》進行了解釋,闡述了“周”即為周全、周密、周流、周轉的內涵;“易”即為簡易、變易、不易的內涵。由此揭示《易經》作為一部研究宇宙萬物起源及變化、發展規律的書籍所蘊含的內在意義。由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引出講座第二部分內容——“太極與陰陽”,闡釋了伏羲氏“一畫開天”的由來,太極是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陰陽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要素,描述了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起源。講座第三部分介紹了“八卦成圖”,闡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內在機理。最后,沈老師從《易經》中的原理啟示學生:永遠不要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或事,要勇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明確人生定位,找準人生方向,造福社會;人生沒有終結,永遠在路上,要永懷初心,砥礪前行。
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對世界、對宇宙的探索智慧,《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易經》原文及卦爻辭反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柔相濟,義結金蘭,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等無不指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實踐。通過本次講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從而幫助其從中構筑文化信仰,增強文化自信。
(文/圖 孫小麗)編輯:劉翰